本月初,由國家發改委和中國人民銀行牽頭編制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送審稿)(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已上報國務院。《規劃綱要》明確了我國信用體系建設的任務,其中多處強調建立以組織機 ...
本月初,由國家發改委和中國人民銀行牽頭編制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送審稿)(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已上報國務院。《規劃綱要》明確了我國信用體系建設的任務,其中多處強調建立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
2013年3月,國務院發布的《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提出建立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明確由發改委、質檢總局和稅務總局牽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需要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社會信用代碼,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由此成為組織機構代碼又一個重要的應用領域。經過20多年的發展,組織機構代碼已廣泛應用于40多個部門的各個業務領域,解決各類依法成立的組織機構主體的統一標識問題,組織機構代碼作為國家信息化基礎設施地位已經確立。
組織機構代碼目前應用模式日趨多樣化。據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提供的信息,各部門使用組織機構代碼目前應用模式包括以下幾種:一是直接使用組織機構代碼作為法人主體標識,例如質檢總局企業質量信用檔案管理、財政部國庫預算單位管理、人社部社會保險和人事管理、外匯局國際收支和資本項目管理等;二是通過加前后綴的方式使用組織機構代碼作為法人標識,例如稅務總局通過在組織機構代碼前加6位行政區劃碼的方式變成納稅人統一識別碼,環保部通過在組織機構代碼后加3位的方式形成污染源標識碼;三是使用自己行業或部門的編碼,同時采集組織機構代碼形成映射,將組織機構代碼作為基礎信息共享碼,如海關有自己的10位海關編碼,但在系統建設中使用組織機構代碼作為法人的主鍵,以校核法人單位基本信息的準確度,幫助整合匯集法人相關業務信息;人民銀行作為最早使用組織機構代碼的應用部門,也有自己的18位銀行機構信用代碼,但在數據庫中仍采集組織機構代碼并驗證代碼信息,作為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參考信息。正是因為有了廣泛的,尤其與信用相關的諸多領域的應用,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支撐未來統一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就可以有效避免對國家的金融、稅收、預防和懲治腐敗體系建設造成直接的影響,勢在必行。
多年來,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通過編碼融合、信息查詢共享、離線審驗及批量比對等方式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全方位立體化信息服務支撐。一是融入政府部門內部編碼實現信息共享,如稅務總局的納稅人識別號、環保部的污染源代碼、商務部的進出口企業代碼等,都是依托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編制的。二是代碼證書審驗離線采集信息,即通過審驗紙質代碼證書或電子證書采集組織機構代碼信息,其中社保共有4億自然人與3000多萬單位的組織機構代碼進行了關聯,還包括外交部的因公出國管理,解放軍總后勤部的軍隊事業單位編制清查核定,科技部的科研項目申報審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社會保險征收和畢業生就業管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房地產登記和住房公積金,商務部的進出口企業管理,國家統計局的經濟普查,審計署的經濟責任審計對象資料庫等等。三是建立實時共享方式,通過應用服務接口和數據交換系統提供實時信息共享服務,自2009年至2013年,銀監會采用專線核查方式,實現工、農、中、建、招等21家全國性銀行機構的信息核準業務,信息核對量已達9000多萬;稅務總局稅收征管系統采用數據交換系統方式,數據交換共享量達1.45億,涉及納稅人機構總數2500萬。四是提供在線查詢方式,通過部署共享平臺以獨享或共享的方式提供信息查詢,自2009年至2013年,高法執行、高檢反貪反瀆、中紀委紀檢監察等各政府部門信息查詢總量已達3929萬次,且查詢需求每年呈明顯上升趨勢。五是離線批量數據比對及共享,即通過批量數據比對或者批量提供數據的方式實現代碼信息共享。主要應用于地震、防災減災等突發事件應急數據響應、應用部門存量數據核查、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等。
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有關人士表示,統一的社會信用代碼將成為組織機構代碼又一重要的應用領域,組織機構代碼作為國家的一項基本制度,不僅要支持如社會保障、經濟普查、失信被執行人查辦、案件偵辦、公積金賬戶繳存登記管理、稅務信息登記核對及稅收監管、商業銀行風險監管、實名制域名注冊等眾多領域的信息化管理,而且要為當前國家治理現代化做出更大的貢獻,從這個意義上講,組織機構代碼作為統一的社會信用代碼制度的基礎,條件已經十分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