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88%的受訪者曾因別人不誠信吃過虧,同時,又有75%的受訪者承認自己有過不誠信行為并感到愧疚—一項最新網絡調查顯示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對比:不誠信的受害者,也常常是不誠信的參與者甚至制造者。 誠信,一 ...
超過88%的受訪者曾因別人不誠信吃過虧,同時,又有75%的受訪者承認自己有過不誠信行為并感到愧疚—一項最新網絡調查顯示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對比:不誠信的受害者,也常常是不誠信的參與者甚至制造者。
誠信,一個備受關注的當代話題。常有誠信故事令人感動,種種不誠信行為又讓人氣憤和疑惑。近日,新華社聯合新浪、搜狐、網易開展的“中國社會誠信現狀”網絡調查引起廣泛關注。先后有22100多人通過填寫問卷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誠信“危機”
中國社會正在進入全面轉型時期,社會誠信面臨多元沖擊—
很多網民留言,批評假冒偽劣、地溝油、學術造假等社會不誠信行為,認為有些領域甚至存在較嚴重的信任危機。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楊宜音:
“當社會信任被破壞后,社會就無法正常運行。受騙經歷的增加會導致社會誠信鏈條的斷裂,一方面社會焦慮增加,人們處處謹防上當;另一方面,人們自己也有可能放松自我約束,做出不遵守規范的行為。”
一項社會信任狀況調查顯示—
近年來我國城市公眾社會信任水平經歷了一個曲折回升的過程,2011年是“不信任”,2013年以來則上升到了“尚可信任”。
崇尚誠信
上海社科院研究員陸曉文:
“中國傳統文化講"仁義禮智信",晉商、徽商等也有很多講信用的故事流傳至今,誠信在中國一直保持著非常重要的社會倫理地位。”
網友“傲視飛龍”:
“無論何時何地堅持誠信都是難能可貴的。關鍵是社會環境讓老實人吃虧,而不講誠信所付出代價幾乎微乎其微。”
專家認為: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大規模城鎮化浪潮,迅速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結構。新的社會結構需要重建新的社會信任,這種重建是一個持續的歷史過程。
遭遇不誠信
專家認為:
這與近年來過度醫療、虛假廣告、房地產項目偷工減料、食品安全問題、電信及金融詐騙等新聞的頻繁發作密切相關。
上海企業信用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柳正國:
“為什么都不維權?因為維權成本太高了,需要花時間去登記反映,問題是這些反映最終能否得到認真查處?”
目前保障公眾維權的法律條款還不夠完善,需完善不誠信行為的處罰規定,提升處罰力度,“讓百姓看得見"維權"效果,才有信心和不誠信行為較真到底。”
提高誠信
網友asdhtgh:
希望政府“以真心誠意、公正公平、與時俱進、踏踏實實的實際行動來服務于民,造福于民,取信于民!”
陸曉文:
政府是社會公正的支柱,是整個社會誠信的支撐力量。政府應當順應百姓對誠信的期待,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減少摩擦,加強潤滑,做好服務,建立誠信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