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拉爾(er)箴(zhen)言》中(zhong)有(you)一(yi)句著名的(de)話:言忠(zhong)信而行正道者,必為天下(xia)人所心(xin)悅誠(cheng)服。一(yi)個人修身齊家應該講信用(yong),同樣,要想建立(li)行之有(you)效的(de)現代行政體(ti)系,政府也必須樹立(li)信用(yong)形(xing)象。黨的(de)十(shi)八大提(ti)出,要創新行政管(guan)理方 ...
印度《古拉爾箴言》中有一句著名的話:言忠信而行正道者,必為天下人所心悅誠服。一個人修身齊家應該講信用,同樣,要想建立行之有效的現代行政體系,政府也必須樹立信用形象。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推進政府績效管理,將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作為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任務。李克強總理也曾多次要求“要切實取信于民”,指出“政府公信力是執行力的基礎”,“人無信則無人信。政府一旦無信,政令就不可能暢通”。
近日,《經濟觀察報》刊載了一篇題為《鼓浪嶼的老板們》的報道。文中稱,已成為旅游熱點的鼓浪嶼,在2008年前后,政府鼓勵支持投資者將島上的老舊別墅改辦為家庭旅館。在很多人為此投入巨資后,政府態度突然大逆轉,停止家庭旅館審批。這些已經開業的旅館成為“無證經營”,經營者屢屢被罰款甚至被拘留;但同時,這些老板手中又擁有“臨時納稅證明”,每月照章納稅。
報道表示,當初鼓勵開辦是政府決策,但隨即“變臉”不認賬,眼下態度又不明確,這種“亂相”令眾多“鼓浪嶼的老板們”很煩惱!
一篇報道令讀者再次對政府公信力的問題產生議論。“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目標之一,但在現實中屢屢出現的一些不和諧音符,卻讓很多地方政府面臨“失信”的詰難。
政府信用“失陷”將導致整個社會信用缺失
新一輪“國考”將至,上月底,某知名教育培訓機構所做的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專題中,“政府失信”赫然排在首位:近年來,隨著法制建設深入推進和社會監督力度加大,政府誠信建設有了很大進展。然而,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門中不誠信事件仍時有發生,政府公信力受到一定損害。
專家認為,隨著公眾民主法制意識的提高,人民對政府的要求也在提高。雖然政府在公開透明、依法行政、打擊腐敗、功能轉型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但與公眾的要求和期望仍相去甚遠。“應該說,是政府變革的速度跟不上公眾意識覺醒的速度,導致政府公信力呈現下降趨勢。”
西方政治學理論有一個著名的“塔西佗陷阱”:當一個政府或部門失去公信力時,不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古今中外,公信力作為政府的立身之本,都備受重視。然而根據一些調查機構和輿情分析機構的調查結果,眼下我們的政府公信力卻面臨挑戰,很多時候深受這一“陷阱”之困。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薄貴利認為,在現代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中,政府信用是社會信用的基礎和源頭。一旦政府部門不守信用,它對整個社會信用的損害是嚴重的。政府信用的“失陷”,必然導致整個社會信用缺失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一些地方政府部門不誠信行為發生的主要原因回避問題
面對突然發生的公共危機事件,缺乏正確處理事件的態度,首先想到的不是盡快弄清事實真相、采取有力措施,而是習慣于先掩蓋問題。這導致公眾對官方不信任感的蔓延,導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忽視公眾
公眾參與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徑,但是由于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性及操作中的隨意性,會使得公眾參與成為一種形式,沒有發揮實質性的作用,也就沒有建立公眾與政府互信的橋梁。
缺少公開
信息迅猛傳播的時代,公眾掌握信息的渠道和對信息的要求能力在不斷提升。一些政府有選擇地公開信息,很多政府網站上的信息長年累月不更新,這導致公眾對政府的公務情況產生質疑,使政府公信力打了折扣。擺花架子
部分政府官員做表面文章、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一些地方政府的“承諾”得不到落實;一些地方政府對統計數字采取虛報瞞報、弄虛作假……這些“大”、“假”、“空”的行為損害了政府形象,喪失了民心。
勤廉不足
廉政、勤政是政府維護自身良好信用形象的基礎。百姓往往從基層官員身上來感知和評價政府官員的作風。一些基層干部對自身要求不嚴,利用手中的權力難為甚至欺壓、打擊報復百姓,極大地破壞了政府公信力。
撇責任換思路
很多突發事件,一些政府部門及干部不敢擔責,先“拖”再“撇”,而當事件真相被公布出來時,最終引起公眾更多的不滿,嚴重損害政府形象。同時“一任領導一套思路”、“新官不認舊賬”,這種現象在基層政府大量存在,不僅浪費大量的公共資源,也讓在基層工作的干部群眾不知所措。
建立誠信社會 政府當為表率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這是李白《俠客行》中的詩句,形容承諾的份量比大山還重,極言誠信的重要性。民眾的失信行為可以由政府來治理,政府的失信行為又該怎么辦?
《誠信政府研究》一書指出,政府失信對社會有極強的侵蝕與傳染作用。“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目標之一,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政府誠信無疑當身為表率。
地方政府公務人員的道德素質以及工作責任感和工作作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政府的形象和公眾信任度。政府的理念、行為和制度是否能夠獲得社會公眾的滿意和信任,關鍵在于政府公務人員本身,因此全面提升公務人員素質尤為必要。
同時,政府要提高危機管理能力,正確處理危機事件,要推進信息公開,提高溝通質量。
導致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一個明顯因素就是政府決策失誤。政府的決策科學合理、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可行性,才能獲得公眾的信任,公眾才愿意配合政策措施的執行。
政府公信力是誠信社會的基石,對公民互信起著帶頭示范作用。政府部門的失信影響著政令的暢通,導致政策執行力大打折扣、社會運行成本大大增加。建立誠信社會,政府必須一方面確保制度的執行力,另一方面以透明度提升公信度。
值得欣喜的是,在中央多次表示要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的要求下,不少地方政府已經開始著力打造誠信政府。有些地方在曝光當地失信案例時,甚至政府也會“上榜”。
據《光明日報》報道,從2010年以來,遼寧省先后5次曝光了34起典型失信案件,其中,每一批次里都有政府失信的典型案例。正因為如此“內舉不避親”,“信用遼寧”建設工作推進以來,遼寧省社會信用環境水平明顯改善,成為全國誠信度最高的省份之一。
加強政府信用建設取信于民
孟子論政,將“誠信”列在“足食、精兵”之前,作為治國之本。政府假如失信,朝令夕改、行為失范,濫用公權,加重社會的誠信焦慮,最終遭殃的是百姓,同時也會動搖政府根基。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難興,政無信必頹。索能伯格在《憑良心管理》一書中說,“一個不守信用、出爾反爾的政府將直接成為公眾道德水準普遍降低的加速器,也將成為整個社會信用滑坡的根本原因”。在現代社會,政府信用是社會信用的核心。因此必須加強政府信用建設,樹立良好政府形象,取信于民。
在西方國家的哲學體系中,“契約論”是政治理論的基礎,而“誠信原則”則是契約制度的“帝王條款”,是其法律的根本與共通原則。近代以來,國外已經先后確立了較為完備的約束政府行為、打造誠信政府的法律體系。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也在進行著積極有益的推進,比如很多地方正在進行的公務員誠信體系建設等等。
十八大以來,李克強總理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誠信政府的重要性。今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這意味著我國信用體系建設有了“時間表”、“路線圖”,誠信社會變得更加清晰可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黨國英(微博)說:社會建設說到底是處理公共事務,核心問題是要解決社會信任的問題,政府是最主要的公共部門,必須首先取得老百姓的信任。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加強政務誠信建設是贏得公眾信任的重要途徑。
一年多來,國務院力促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先后下放了2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履行了政府對人民的承諾。這種誠信之舉為各級政府帶了好頭,也為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起到了引領作用。政務誠信是社會誠信的基礎,更是百姓福祉之所維系,只有真正建立起誠信政府,決策科學、令出必行、言而有信,“鼓浪嶼老板們”的煩惱才會越來越少,百姓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安定幸福。
6種行為讓地方政府誠信大打折扣
1 知情不報
對于公眾關心的重大突發事件和社會熱點,有的基層政府部門刻意隱匿不報,尤以責任事故為多。2012年12月,山西潞安天脊煤化工集團發生苯胺泄露,污染物流入河北、河南境內。時隔5天后,長治市才以書面形式向省政府報告。2 不當辟“謠”
2012年12月,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被舉報,國家能源局卻回應“純屬污蔑造謠”。2013年8月,劉鐵男被開除黨籍,涉嫌犯罪問題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3 出爾反爾
典型的就是民眾頻遭“限”令,先“被辟謠”后“被頒布”,群眾紛紛質疑政策的權威性。2013年3月25日19點,杭州市政府宣布,自第二日零時起,對小客車采取控制總量和“錯峰限行”措施。而不久前,杭州市治堵辦等部門還通過不同方式將“杭州將限牌”斥為謠言。4 朝令夕改
隨意修改規劃,各地一些短命工程便是這一現象的縮影。杭州蕭山區,2010年7月才交付使用的鴻達新路,由于被認為影響杭州整體形象,同年8月就被徹底重新“改造”。5 拖欠債務
從2009年到2012年間,建筑商楊永先后在安徽蕭縣承接了5個市政基建項目,政府不僅沒按合同撥付進度款,完工驗收合格后仍拖欠工程款數千萬元;山東省在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中發現,因政府拖欠市政工程、新城鎮建設資金,造成的工資拖欠問題呈現上升趨勢。6 空頭支票
在中西部一些地區,各類優惠政策往往作為招商引資的蛋糕,但由于政策過于優惠卻無法兌現的案例比比皆是。2009年,一名為河北某市引進十多億元投資項目的人士,因地方政府未能兌現上千萬元招商獎勵將當地政府告上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