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證,是指由國家認可的認證機構證明一個組織的產品、服務、管理符合相關標準,是消費者信心的第一道保障。然而,記者經過數月調查暗訪,發現在企業質量管理認證、玩具業產品認證、農產品(000061,股吧)有機認證 ...
認證,是指由國家認可的認證機構證明一個組織的產品、服務、管理符合相關標準,是消費者信心的第一道保障。然而,記者經過數月調查暗訪,發現在企業質量管理認證、玩具業產品認證、農產品(000061,股吧)有機認證三大領域,認證變“認錢”的“潛規則”盛行,弄虛作假走過場司空見慣,一些認證已淪為部分企業自我美化的“假面具”。
(6月16日《新京報》)
只要給錢就能過關,認證淪為明碼標價的商品,國內認證市場造假現象的泛濫和猖獗令人觸目驚心。本意是傳遞信任、增加價值的認證,異化成了踐踏信任、唯利是圖的工具,這種丑聞恐怕不僅會進一步撕裂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還會給認證機構以致命打擊。
認證造假禁而不止的癥結,其實不難理解。一方面,一些企業難以承擔或不愿承擔符合一定標準的產品所要投入的高昂生產管理成本,另一面又對“認證”這塊金字招牌帶來的豐厚利潤垂涎三尺。在金錢的誘惑之下,部分企業和認證機構蛇鼠一窩,“潛規則”橫行,公然上演瞞天過海的把戲,肆意踐踏了“誠信”二字。
無論對企業還是對認證機構,認證造假都是自掘墳墓的行為。以有機食品認證為例,有機食品本是高端的小眾化的消費品,但近年來大有泛濫之勢,一些即使用藥和化肥“喂”出來的農產品也能輕易貼上“有機”標簽,以致剛受到消費者青睞的有機食品遭遇了信任危機。由此,認證機構也遭到市場的“用腳投票”,甚至出現了“國內認,國際不認”的尷尬局面。
國內的認證機構有隸屬于政府部門的,有國企的,有私企的,不少認證機構也是市場主體,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雖然不是政府部門卻行使著行政部門的部分職責,同時又追逐市場利潤,這種身份錯位為認證亂象埋下了隱患。關鍵是,政府部門對認證機構缺乏有效的監管和制約,認證市場沒有形成一個優勝劣汰的淘汰機制,豈能不生亂象?
事實上,國家對認證機構也有嚴格的監管制度,按照《認證認可條例》和《認證機構管理辦法》,一旦發現認證機構有違規行為,輕則罰款,重則暫停認證資格直至撤銷認證資格。同時,根據規定,如果監管部門或監管人員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輕則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還要追究刑事責任。但讓人遺憾的是,這些法律法規經常只停留在“紙面”上。
目前看來,必須加快建立和完善失信“黑名單”制度,對違規企業和認證機構,不僅要在經濟上重罰,在法律上嚴懲,更要在社會上曝光,使其永遠無法進入該行業。信任就像一張紙,折皺了,即使撫平,也恢復不了原樣,認證市場的“信任欠賬”必須用制度和監管來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