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小(xiao)北 人們似乎總愛找國產(chan)嬰(ying)幼兒奶粉的“麻煩”。近日國家(jia)食(shi)藥監總局曝出(chu)(chu),去年(nian)抽檢出(chu)(chu)現(xian)不合格的奶粉企業中(zhong),仍舊有17家(jia)出(chu)(chu)現(xian)不同原因(yin)的食(shi)品(pin)安(an)全(quan)管理問題。而其(qi)中(zhong)在(zai)去年(nian)數次登上(shang)黑榜的陜西紅星美羚才剛剛 ...
文/毛小北
人們似乎總愛找國產嬰幼兒奶粉的“麻煩”。近日國家食藥監總局曝出,去年抽檢出現不合格的奶粉企業中,仍舊有17家出現不同原因的食品安全管理問題。而其中在去年數次登上黑榜的陜西紅星美羚才剛剛登陸新三板上市融資不久。
這已經不是國產奶粉出現問題的頭一遭了,國家對于乳制品企業的監管也從來不留余力,而此次被曝出的問題企業中有17家仍舊屬于屢教不改之輩,監管部門只能再次將這些企業列入監管黑名單。
國家將這些企業列入黑名單無疑體現出了我國對于保證食品安全的決心,但黑名單制度應有而企業不該常駐,企業為何漠視國家監管,明知違反相關生產制度而大行其道,究其原因還是利益的誘惑與地方相關部門監管不到位所造成的。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列入黑名單的后果都有哪些,相關法規規定,列入監管黑名單的企業,將堅決予以曝光,對于情節特別嚴重者必須停業整頓并處以罰金,待整改完畢符合相關規定后可以恢復生產,如若涉嫌違法犯罪則移交司法機關進行處理。
可以看出,我國對于奶粉企業的處罰大多還停留在經濟上,為何上了黑名單也罰了款這些企業仍舊鋌而走險,主要原因就是所罰金額與他們違法所得相比簡直九牛一毛。生產過程存在安全隱患不屬于違法犯罪,一旦被查出問題則可以罰款了事,低成本違規成為企業無視黑名單的主要原因。
此外,在查看陜西紅星美羚的半年度報告后發現,企業獲得了多項榮譽,業績也較為穩定,這說明該企業產品仍舊有一定的影響力。這讓我們不禁疑惑,明明企業屢次登上黑名單,為何銷售收入不會下降,仍舊會獲得各種獎狀,難道廣大群眾真的已經如此信任該品牌的奶粉了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要知道廣大群眾獲得信息的渠道仍舊有限,再加上眾多榮譽加身,難免對消費者造成誤導,這與地方相關部門監管不力不無關系。在一些地方監管者看來,企業的效益是拉動一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故而在對其管理上,也更傾向于縱容和偏袒。
不可否認,企業業績增加的確對地方發展起到拉動作用,但這種拿群眾信任與生命安全作為籌碼的做法無異于殺雞取卵。這就要求相關部門不但要切實做好監管工作更要有遠大的目光,不負責任和一味地縱容可以換來短期的利益,卻可能給相關企業乃至整個行業帶來長期不利的影響。
正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在媒體的曝光下,這些再次登上黑名單的企業一定會在相關部門的督促下進行整改,而相關責任人也一定會得到處罰。但這遠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實際問題,我們更要考慮的是為何這些企業視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如無物,為何明知違反生產制度仍舊我行我素。
信任是一個人最難恢復的,不要等國人對國產奶粉信任度完全喪失后再去補救,到那時也許一切已經于事無補。國產奶粉屢教屢犯再次考驗著人們對國產奶粉的信任,但似乎也同時考驗著其他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