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國(guo)(guo)家企(qi)業信用信息(xi)公(gong)示(shi)系(xi)統(陜西(xi))通過國(guo)(guo)家工商總局(ju)驗收(shou)。 前(qian)言:過去社會(hui)公(gong)眾、企(qi)業因為做生意、簽合同等多種原因想(xiang)了(le)解某個企(qi)業登(deng)記注(zhu)冊情況、有(you)無違(wei)法違(wei)規記錄(lu)等相(xiang)關信息(xi),要攜帶規定材(cai)料 ...
2016年12月29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陜西)通過國家工商總局驗收。
前言:過去社會公眾、企業因為做生意、簽合同等多種原因想了解某個企業登記注冊情況、有無違法違規記錄等相關信息,要攜帶規定材料,到有關部門辦理相關手續,獲得批準后才能取得相關資料,在查詢時限、范圍、手段等方面有許多不便,并因此產生不少行政成本。日前,筆者從省工商局獲悉,現在社會公眾想查詢國內任何一戶企業的相關信息,只要鼠標輕輕一點,足不出戶便可在國家信用信息平臺輕易獲取。那么,到底能查詢哪些企業信息?如何查詢?除了查詢還有其他什么功能?為此,請跟隨筆者走進省工商局,讓工商干部為您一一解讀。
“某戶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是誰、股東如何構成、是否有行政許可、是否有違法違規記錄等,這些信息以往由各個部門分別掌握,社會公眾很難全面掌握,就像只能看到某個人的局部照片。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很好地解決了當前企業信用信息分散化、區域化、碎片化等問題,將信息全部歸集到一起,形成了企業信息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全息、多維度畫像,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希望了解企業狀況的時候,一鍵就可以完成。”1月10日,在向參加全省工商和市場監管工作會議代表介紹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時,陜西省工商局企業處處長戶潤海如是說。
2016年12月22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正式上線運行。2016年12月29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陜西)通過國家工商總局驗收,標志著陜西正式成為“全國一張網”的一員。陜西企業的相關信息在該網上一目了然,接受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公眾的監管、查詢、使用和監督。
加強組織領導,提供制度保障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陜西)成功通過驗收,與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和各相關部門的協同努力密不可分。”陜西省工商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吉德說。2016年5月,工商總局在北京召開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建設工作會議后,省工商局于2016年6月12日向省政府報送了《關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陜西)建設工作的請示》,省政府主要領導專題聽取了工作匯報,分管領導多次作出批示,要求省發改委、省工商局等部門加快推進此項工作。省工商局成立了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陜西)領導小組,制定了《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陜西)建設實施方案》,細化分解了18項具體工作任務,明確了重點工作和時間表、路線圖、責任人。組織起草了《關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陜西)建設任務分工方案》,得到了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等部門的支持。我省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在不斷完善過程中,始終堅持制度先行,省工商局聯合省發改委、省編辦等部門圍繞“信息公示、信息抽查、信息歸集、信息共享、協同監管、失信懲戒、信用管理”,先后制定企業信息的歸集、共享、公示工作制度,完善了登記注冊、行政審批、行政主管部門相互銜接、職責清晰的協同監管制度,建立健全了失信聯合懲戒制度,確保了公示系統有秩序穩步推進。
歸集信用信息,夯實數據基礎
我省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工作依托省信用平臺實施。省信用平臺是省發改委(省信用管理辦公室)負責建設,橫聯各級政府部門和單位,下達全省各市縣。目前,已有51個省級部門、430多個市級部門、2000多個縣級部門接入省信用平臺,工商、質監、地稅、國稅、法院、人社、統計等部門的相關信息系統實現了與省信用平臺的專線連接和實時信息交換。按照工商總局要求,省工商局與工商總局建立了及時、穩定的數據匯總通道,實現了向工商總局數據中心最長4小時的增量更新以及當日的公示數據在次日7時前交換,實現了數據質量檢查、數據上報管理、數據監控、數據追溯等功能。2013年省工商局建成了全省工商系統集中統一的數據庫,實現了省、市、縣、工商所四級業務數據集中,為公示系統提供了基礎數據。2014年10月起,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陜西)實現了與省信用平臺的有效銜接和信息及時更新,每天一次向省信用平臺推送市場主體信息,累計推送21793367條。通過省信用平臺獲取其他部門行政許可信息71821條、行政處罰信息4352條,并將獲取的其他部門涉企信息依據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營業執照號碼、企業名稱,記于企業名下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陜西)依法公示。
公示企業信息,提升數據質量
全省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陜西),認真履行公示市場主體信息的法定職責,積極宣傳、引導、督促市場主體履行年度報告、即時信息公示義務。積極推動其他政府部門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陜西)向社會公示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涉企信息。截至2016年12月26日全省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陜西)依法公示各類市場主體登記備案信息3486196條,動產抵押信息36987條,股權出質信息7357條,行政處罰信息7613條,經營異常信息1128867條,抽查檢查信息75712條。截至2016年12月26日全省累計有193378戶企業公示了即時信息,其中今年有66107戶企業公示了即時信息。2015年度年報公示應報企業453453戶,在規定時限完成年報公示企業413816戶,年報公示率91.26%,全國排名第8位。為確保數據真實有效,省工商局依據國務院和工商總局有關規定,扎實開展公示信息抽查工作,有序開展行政處罰信息公示工作。研發了“雙隨機、一公開”企業抽查系統軟件,完成了企業名錄庫和執法檢查人員名錄庫建設。依據《陜西省省級部門隨機抽查事項清單》,已開展了兩次企業公示信息“雙隨機”抽查工作,共抽查企業16391戶,其中檢查結果正常的11398戶,未按規定公示信息的593戶,發現公示信息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的434戶,通過登記住所無法聯系的3273戶,不予配合情節嚴重的132戶,遷移、注銷等其他情況的295戶,在抽查中有3992戶企業被列入企業經營異常名錄并公示。全省工商行政管理行政處罰信息公示率、及時率、準確率不斷提升。
聯合協同監管,遏制失信行為
為落實好國家38部委聯合簽署《失信企業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合作備忘錄》和我省有關開展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工作的要求,省工商局與省發改委按照工商總局信息標準,共同研發了部門間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系統平臺,并將聯合懲戒信息嵌入到聯合懲戒信息系統,依據工商總局和各部門有關企業和當事人限制信息數據,依法對企業或當事人進行限制,企業在申請設立或變更登記時,系統能夠自動攔截并彈出警示窗口,提示限制原因,為開展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提供了技術保障。結合實際開發了“雙告知”、失信聯合懲戒等應用模塊。在企業辦理登記業務時,打印告知通知書,告知申請人其擬從事的經營項目中如有須經審批方可經營的《目錄》內事項的,應當到《目錄》內規定的審批部門辦理審批,未經審批不得擅自從事相關經營活動。同時,要求申請人簽署承諾書,承諾工商部門已告知且申請人已清楚辦理后置審批相關事項和審批部門,在取得行政審批前不從事相關經營活動。將有關“雙告知”信息及時推送至省信用平臺,再由省信用辦通過省信用平臺將涉及后置審批的市場主體登記信息推送至相關審批部門。對經營項目的審批不明確或者不涉及審批的,在省信用平臺上供相關審批部門、行業主管部門查詢認領,完成對審批部門的告知。審批部門、行業主管部門將認領的市場主體產生的行政許可信息,每日及時推送至省信用平臺,再由省信用辦將相關審批部門、行業主管部門反饋的行政許可信息推送至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陜西),記于企業名下,向社會公示。截至2016年12月26日,全省已向省信用平臺推送263057條“雙告知”信息。2015年11月,我省工商失信被執行人信息共享交換應用系統全面運行,對最高人民法院向工商總局提供的失信被執行人依法實施任職限制。截至2016年12月26日,已限制老賴4042人次,有效遏制了各行業、各領域存在的突出失信問題。